官方微博
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
扫一扫关注我们
网站地图
我的理臣
首页 课程 直播 录播 题库 新闻 实操 社区
会计培训
|
理臣资讯
就业服务
行业资讯
社区服务
热门专题
限时优惠
您所在的位置 : 新闻中心 > 新闻列表 > 减税to be ...

减税to be or not to be,如何看待减税?

2015年09月28日 11:19来源:经济观察报,凤凰财经
      近日,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,在《中国财经报》撰文《全面减税的冷思考》。刘尚希认为,全面减税可能导致以减税政策替代深化改革,甚至使结构调整功亏一篑。一旦以短期治标的政策替代长期治本的改革,经济风险将不是缩小,甚至可能以一场严重的危机来收场。

中国经济目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,淘汰落后产能、转变经济结构、稳增长是下半年的主要任务。在经济下行期间,政府往往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,减轻税负,扩大财政支出。有专家呼吁,全面减税,激发经济活力。

对此,他反问:全面减税是不是经济增长的抑制就被解除了?全面减税会不会激活哪些本该淘汰的僵死企业?结构调整的过程会不会因此而中断?税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会不会因此而丧失?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会不会因此而降低?财政风险会不会因此而急剧扩大反过来威胁经济的稳定?

至于刘先生是如何看待减税的呢?以下为原文:

面对低于预期的经济形势,全面减税的呼声又开始多起来了。不少观点认为,当前的低增长是税负太高造成的。关注税收,评议税收,扩大公共讨论是一件好事。但这种判断有可能误导政策和改革。若果真如此,那事情就很简单了,全面减税即可。看似做了一件“好事”,但这很可能导致以减税政策替代深化改革,甚至使结构调整功亏一篑。一旦以短期治标的政策替代长期治本的改革,经济风险将不是缩小,将来的日子更不好过,甚至可能以一场严重的危机来收场。

应不应减税是一回事,而税负太高造成低增长必须减税,则是另一回事。前者是一种价值判断,可以通过公共选择来决定;而后者则没有选择的余地,必须这样做。当前呼吁全面减税的观点,大多是基于后一种判断。今年4月份,路透中文特邀专栏作家张涛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减税!全面减税!!》的文章。他观察到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增长乏力,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解决两难境地的办法是全面减税。支撑其逻辑的是“拉弗曲线”。这是在40年前美国总统里根的经济顾问阿瑟·拉弗提出的,认为税收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不是固定的,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以下时,提高税率能增加税收收入,但超过这一限度时,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税收收入减少。因为较高的税率将抑制经济增长,使税基减小,税收收入下降;反之,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,扩大税基,税收收入增加。作者分析了1994年分税制以来至今的20余年的财税数据,认为“拉弗曲线”在中国确实客观存在,并得出结论:我们已经面临“高税率、低增长”的问题,目前的税率已经处于“拉弗曲线”的右侧,成为低增长的重要原因,故而提出要全面减税。上个月,中金公司梁红等发布了题为《降低税负不应缺席稳增长和调结构》的宏观周报,该周报称,企业部门税负过高,不利于企业投资和创新。以三年前的2012年企业税负相当于其含税可支配收入的47.4%来支撑减税的必要性,以政府拥有巨额存款和大量国有资产这两座“金山”来支撑减税的可行性。近日,又看到一篇题为《减税:中国经济和股市的逃生之门》的文章,同样也是依据拉弗曲线原理来进行论证分析。该文引用已有的研究数据,2012年中国宏观税负比重为35.33%,文章的分析显示,中国政府税收每上升1%,会导致中国GDP下降0.045%。这意味着当前宏观税率已在拉弗曲线的右侧,抑制了经济增长。所以,作者呼吁要开始大规模全面减税。

上述三篇文章分析角度稍有差异,但其结论是一致的:按照拉弗曲线原理,税率已经处于拉弗曲线右侧,抑制了增长,必须全面减税。如果说真是如此,那么北欧国家更要全面减税,因为北欧国家的宏观平均税率接近50%,不然,北欧的经济就会停滞。而事实上并未出现。这说明,税负高到什么程度就会进入拉弗曲线的右侧禁区,没有标准,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、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,也取决于一个国家老百姓对“福利—税负”匹配组合的选择。从我国的情况来看,也很难说拉弗曲线在我国能得到验证。按照张涛的分析,1994—2000年期间,税收年均增速为17%,(狭义的)宏观税负均值为11%,经济增长却不高,1999年只有7.6%;而2006—2010年期间,税收年均增速为21%,(狭义的)宏观税负均值为17%,经济高速增长,甚至出现过热,2007年达到14.2%。为何宏观税负高了,经济增长反而更快了?在这个期间,法定税负并没有提高,显然,经济高速增长是“因”,宏观税负提高是“果”。经济下降了,再倒果为因来判断,失去了逻辑上的一致性。用宏观税负来说事,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。因为宏观税负是一个事后的结果,既可能是法定税率没变,经济增长带动税收高速增长,进而使宏观税负上升;也可能是提高了法定税率,征收了更多的税所致。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到7%左右,税收增长高于经济增长的情形难以再现,(狭义的)宏观税负不但不会上升,反而会下降。拉弗曲线原理并不复杂,其实只是道出一个朴实的常识:取之有度。最优税率是在0%—100%之间,至于具体是多少谁也没有证明过。税率为零,税收也等于零;税率100%,经济活动停止,没有税源,税收也等于零。拉弗当年为了说明减税的必要性,急中生智在餐厅的一张餐巾纸画了一条抛物线,只是一个示意图,并未给出精确的结论。在这之后,他也没有严格证明最优税率是多少。事实上,也无法给出一个任何条件下都存在的最优税率。以拉弗曲线来证明全面减税是不足为凭的。

至于有人认为我国是“低福利—高税负”组合,从而主张减税,则是与拉弗曲线无关的另外一个问题。从稳增长来看,改革比全面减税更重要。这些年来一直在实行结构性减税,但效果不彰。究竟是减税力度不够,还是改革进展不理想所导致,究竟是减税优先,还是改革优先,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尤其是在当前地方基层财政又在重现2005年以前的现象:工资不能及时兑现发放。在这种情况下,全面减税可能首先触发地方财政危机。

在当前经济风险加大的严峻形势下,希望发挥税收的积极作用,从其出发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。估计没人反对通过结构性减税来稳增长,但通过全面减税是不是经济增长的抑制就被解除了?还有,全面减税会不会激活哪些本该淘汰的僵死企业?结构调整的过程会不会因此而中断?税收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会不会因此而丧失?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会不会因此而降低?财政风险会不会因此而急剧扩大反过来威胁经济的稳定?如此等等,诸如此类的问题,在主张全面减税时是不能不考虑的。

同样,在经济观察报中《为什么还是要谈减税》中谈到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,宣布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,对中小微企业新购进研发设备允许税前扣除等等。上述政策预计今年约减税50亿元。如果考虑到营改增的全面实施,减税额度还会大很多。 最后总结认为稳增长不能不谈减税,促改革不能不谈减税,惠民生也不能不谈减税,减税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。

《为什么还是要谈减税》中如何看待减税的呢以下是原文:

在地方财政减收、债务负担沉重,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的时候谈减税,是否一个不合时宜的话题?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明确的答案,宣布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,对中小微企业新购进研发设备允许税前扣除等等。上述政策预计今年约减税50亿元。如果考虑到营改增的全面实施,减税额度还会大很多。
当然,这并非我们所能做的全部。经济好的时候很少人谈减税。简单地说,企业盈利一路飘红,对税负的痛感不会那么强烈,这是原因之一。我们经历过这样的阶段:连续数年经济增长率平均增幅超过了9%,税收持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。财政超收收入最高的时候以万亿计。
经济有困难的时候,谈减税也不容易。这些年关于中国企业综合税负是否过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,企业有减税呼声的时候争论频次也会更高。一些研究者力证税费负担之重,支持全面减税;一些持异议者坚称税负与国际水平相当,没有大规模减税的空间。说到底,企业对此可能更有发言权——税负问题绝非没有依据的“心理感受”。
我们希望换个角度谈谈。税收是财富再分配的方式。兼顾效率和公平,要回答的问题是,政府掌握的财富更多一些好,还是把更多的资金留在企业和私人手里更好?
如果说过去政府承担了太多经济职能,集中力量办大事,财力也向政府倾斜。现在来看,天平应该更多地倾向另外一边。数据显示,截至8月底,国务院分别收回中央和地方存量资金109亿和2966亿元。这些资金本该投入已获批甚至按照进度早该完工的项目,正因如此,国务院下派两批人马核查问责不作为情况。如果考虑到今年以来,民间投资增速一路下滑,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顽疾难解,如果减税,让企业和私人手中掌握更多的财富,让市场引导其流向,是否一种更好的方式?盘活存量,这也是一种思路。
李克强总理说,只有企业活了,经济才能活。走好中国经济这盘棋,最重要的还是激活企业。一些观察者争辩,此前一些地方和领域减税未达预期效果,但这恐怕是地方执行不力,而非减税无效。佐证之一,此前发布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惠及小微企业?全国工商联最近给出的第三方评估报告说,2014年有三个省份分别只有68户次、167户次、248户次。更何况,尽管三令五申,一些地方还是存在“过头税”和寅吃卯粮的情况。
当然还有这样的疑问:经济增速徘徊,有些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负增长,偿债压力那么大,甚至出现吃饭财政不保的窘境。继续减税会不会触发地方财政危机?我们的理解,就减税谈减税,这个问题没有答案。本届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政府改革,削减行政审批事项,还权于企业和市场,旨在建设“小政府、大市场”。要问的是,简政放权两年多,地方冗余机构是否得到了清理,冗员是否裁撤,地方财政是否还要供养那么多的人?
减税能够倒逼地方政府机构改革。换句话说,减税至少应该和地方政府改革同步进行。减税不会和改革形成对冲——此前也有担心,减税会激活那些本该淘汰的僵死企业,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否因此而中断。客观而论,那些本该淘汰的僵死企业,不因为减税而活,也不因为不减税而死,因为僵死企业之所以僵而不死,很大程度上并非市场淘汰机制出了问题,反而是逆淘汰的存在,地方保护和不当的行政干预导致企业很难实现破产重整。
所以,不能不谈减税——稳增长不能不谈减税,促改革不能不谈减税,惠民生也不能不谈减税,减税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。

标签:

上一篇: 财政部长楼继伟谈严以用权

下一篇: 暂无下一篇

热门课程

more


热门课程

录播课程

关于理臣

理臣资讯

社区


扫一扫关注我们
咨询热线:400-835-0088
联系电话:0592-5811799
工作时间:9:00-21:00
ICP备案:闽ICP备14004993号